近期,加拿大漁業與海洋科學大湖實驗室研究團隊利用BallastWISE壓載水合規監測設備,對實驗室測試水樣與船舶壓載水樣本中的活體生物進行檢測。研究顯示,BallastWISE在測試水樣和壓載水樣本中均展示出高準確性和特異性,是壓載水合規監測的理想選擇。
研究背景
隨著全球貿易的蓬勃發展,船舶運輸成為連接世界經濟的重要紐帶。然而,船舶在航行過程中排放的壓載水無意間成為了外來物種入侵的“隱形推手”。這些外來物種一旦在新環境中定殖,便可能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,影響漁業資源,甚至威脅人類健康。為了應對這一挑戰,國際海事組織(IMO)制定了《船舶壓載水和沉積物控制與管理公約》(BWM公約),旨在通過限制壓載水中活體生物的數量,減少外來物種的傳播風險。該公約的核心條款D-2標準規定,船舶排放的壓載水中,≥50μm的活體生物需低于10個/m³,≥10且<50μm的活體生物需低于10個/ml。在這一背景下,壓載水合規監測設備(CMDs)應運而生,成為確保船舶遵守BWM公約的關鍵工具。
該研究團隊聚焦于一款新興的壓載水監測設備——BallastWISE便攜式壓載水監測系統,通過一項嚴謹的科學研究,揭示了其在壓載水生物監測領域優異的表現。
研究方法
研究團隊從加拿大安大略湖和芬迪灣的四個不同地點(圖1)采集了淡水和海水樣本,制備了具有不同活體生物濃度的測試水樣。同時,研究團隊還從加拿大多個港口的船舶上收集了實際的壓載水樣本,以模擬船舶現場的應用場景。
圖1 采樣地點
在實驗過程中,研究團隊使用了BallastWISE便攜式壓載水監測系統(圖2)對測試水樣和壓載水樣本進行檢測。為了驗證其準確性,研究團隊還采用了顯微鏡計數作為標準參考方法,對測試水樣和壓載水樣本中的活體生物進行了詳細計數。
圖2 丹麥MicroWISE公司BallastWISE便攜式壓載水監測系統
研究結果
1.準確性評估
在淡水和海水測試水樣中,BallastWISE展現出優異的準確性。對于≥50μm的活體生物,BallastWISE在淡水和海水樣本中的檢出準確率均達到了80%以上,顯示出其在不同水質條件下的穩定性能。而對于≥10且<50μm的活體生物,BallastWISE在淡水樣本中的準確率為80%,在海水樣本中約為60%,但仍高于同類設備在海水中的表現。
在壓載水樣本的測試中,BallastWISE表現更加出色。對于≥50μm的活體生物,BallastWISE的檢出準確率高達90%,對于≥10且<50μm的活體生物,準確率也達到了80%以上。這些結果表明,BallastWISE在實際應用中能夠準確識別壓載水中的活體生物,為船舶合規排放提供了可靠依據。
表1:在測試水樣和壓載水測試中,合規監測設備(CMDs)與顯微鏡計數相比,對≥50μm和≥10且<50μm生物的總結
注:AG=與顯微鏡計數相符的測量結果;DISAG=與顯微鏡計數不符的測量結果;Accuracy:準確性;Sensitivity:靈敏度;Specificity:特異性
2.特異性評估
在特異性方面,BallastWISE同樣表現出色。對于≥50μm和≥10且<50μm的活體生物,BallastWISE在淡水和海水樣本中的特異性均超過了80%,這意味著其能夠準確區分活體生物與非生物顆粒,減少誤報和漏報的可能性。
3.操作便捷性與穩定性
除了高準確性和靈敏度外,BallastWISE還以其操作便捷性和穩定性著稱。該設備無需使用化學試劑,也無需額外耗材,減少了操作過程中的復雜性和潛在的安全風險,也大大地降低了使用成本。同時,BallastWISE采用了先進的圖像處理和脈沖幅度調制技術,能夠實時跟蹤和計數活體生物的運動軌跡,確保監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。此外,BallastWISE還具備自動校準和清潔功能,進一步提高了設備的穩定性和使用壽命。
研究結論
綜上所述,BallastWISE在壓載水生物監測領域展現出優異的性能。其高準確性、高特異性以及操作便捷性和穩定性,使其成為船舶壓載水合規監測的理想選擇。通過本研究,不僅驗證了BallastWISE在實驗室條件下的優異表現,還揭示了其在現場應用中的巨大潛力。
未來,隨著全球對海洋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,BallastWISE有望在壓載水生物監測領域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。我們期待BallastWISE能夠持續創新,為全球海洋環境保護事業貢獻更多力量。
參考文獻
1. Casas-Monroy, Oscar, et al. "Examin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ree ballast water compliance monitoring devices for quantifying live organisms in both regulated size classes (≥ 50 μm and≥ 10–< 50 μm)." Journal of Plankton Research 45.3 (2023): 540-553.